为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2025年11月24日,我院杰出校友、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田沛瑶应邀回到母校,于达理楼南206多功能厅开展了主题为“从问题到论文:科学教育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与发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黄旭光教授主持,学院教师、教育硕士、化学师范、科教教育本科生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田沛瑶博士以亲切的“学姐”身份回顾了在母校的求学经历,自然切入讲座主题。她首先深入剖析了什么是研究,指出研究本质上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科研新手面临的选题困惑,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与生活场景,详细讲解了如何从课堂观察、生活现象及文献阅读中发掘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她特别强调了选题的“可行性”与“适切性”,建议同学们将宏大的教育理想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微观研究点,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做“具体的、可落地的研究”。

随后,田博士围绕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文献获取与阅读方面,她分享了利用CNKI、Springer等数据库及AI工具高效筛选文献的技巧,并指导大家如何通过阅读摘要和未来展望来定位理论、情境或方法的“研究空白”。在研究设计环节,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横向调查、纵向研究以及准实验研究三种常见范式,重点讲解了定量、定性及混合式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她指出,研究设计必须直接指向研究问题,通过严谨的证据链条来回答核心疑问,并鼓励研究生尝试混合研究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针对论文写作与发表这一难点,田沛瑶博士分享了“讲好一个故事”的写作理念。她通过剖析具体案例,解析了论文各部分的写作逻辑:前言要扣人心弦并凸显研究价值,结果部分要清晰呈现数据,而讨论部分则是论文的“生命线”,需要通过与已有文献的深度对话来解释结果、阐述启示及局限性。同时,她还详细介绍了团队关于“虚拟实验室结合反思性思维教学”的实证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论证教学创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此外,她还结合自身审稿经验,对科学教育领域的SCI、SSCI核心期刊进行了梳理与推荐,为师生投稿提供了实用指南。
讲座结束后,田沛瑶博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就科学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困惑进行了深入交流。她鼓励同学们要敢于尝试,善于利用AI等新技术赋能科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此次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密且极具实操性,不仅为师生们厘清了从选题到发表的完整科研路径,更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为后续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报告人简介
田沛瑶,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STEM教育,特别关注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及高级量化研究方法。她拥有闽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学士学位和河南大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硕士学位,并具备中学化学教学经验,形成了从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的完整视野。在科研方面,目前已在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等国际权威期刊,以及《化学教学》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作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她亦担任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等多个科学教育与教育技术领域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人。
(文/图: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