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国家为科技强国梦培育土壤,培植种子的战略,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途径。大学主导型科普兼具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科普质量提升的最强动力。院校合作推动科普可以实现高校资源的有益整合,是科普实践与理论探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2023年3月3日下午,由我院主办的2023年科学普及研讨会在科信楼北1103召开,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曦教授、厦门华厦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黄亚宁等多校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我院相关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研讨会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茂升主持,我院党委书记李苗和陈曦教授分别致辞。李苗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校际合作合力推动科普的长期化、可持续发展。陈曦教授表示,科普是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希望大家借此次活动契机,能针对如何做好科普这一主题,深入交流,碰撞出火花。

陈曦教授

李苗书记

张茂升副院长
会议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其一为科普新思路、新策略及其案例;其二为如何实现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与会者基于自身的科普实践展开分享,内容异彩纷呈。
我校外聘教师、漳州市实验小学教师方绿珍以基于丰富的科普课程经验,围绕学校的科普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以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与形式助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我院高凤副教授通过介绍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科普通识课,旨在打破专业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带大家进入一个趣味横生、妙不可言的世界,用具有日常性、科学性特征的趣味科普达到通识教育重在素质涵养的目的;我院周翔副教授介绍了我院第一第二课堂同频共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小小红树林,大大生态梦”和“晓禾园”创意科普项目。这些项目立足区域特色,结合地方需求,通过构建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场馆机构“三位一体”科普模式,针对性培养卓越科学师资。

方绿珍老师

高凤副教授

周翔副教授
厦门华厦学院的胡永红博士、张丽博士及金靖雯老师也分别做了分享。胡博士从一只彩色蜗牛的故事出发,根据幼儿园、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对象差异提出科普分类设计的必要性,在良好的现场互动中分享了科普资源整合、融合科学人文、有效科普设计方面的思考;张博士基于自身第一课堂的课程经验与第二课堂的科普活动举办体验,从如何不断完善科普内容,提高科普参与度,提高评价成效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金老师以华夏学院绿色校园建设为背景,介绍了008科普实验室创办以来组织实施的代表性科普活动及其成效,提出要在良好的外部反馈中强化对外交流,在院校合作中扩充科普推广途径。

胡永红博士

张丽老师

金靖雯老师
会议还设置了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者就科普如何丰富形式更有效吸引受众,如何超越知识域向科学域、思维域、探索域延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且充分的交流探讨。与会人员达成共识,提议科普研讨会能够实现常态化,便于及时交流科普工作进展及创新点,为推进科普深入开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