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紧扣地方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药物科学研究前沿,关注精细化学品分离检测、药物分离检验、环境监测与分析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服务闽西南-粤东-赣南建设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实现“重点实验室、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
(1)生物标记物光电传感检测的分析化学;
(2)天然活性物质提取及膜分离技术的有机及精细化学品化学;
(3)清洁能源和环境污染污降解催化剂开发的无机及材料化学;
(4)大气和水体污染物形态分析的环境化学。
实验室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性成果:
(1)基于纳米材料的水环境监测技术开发的基于TiO2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水环境监测技术,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技术服务4家企业的环境质量监控,改善污染处理工艺,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新增产值120.5亿元、利润21.1亿元。
(2)土壤及水体铊污染处理新技术
实验室李顺兴教授课题组研发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及水体铊污染处理新技术。以平和花山溪沿岸土壤铊污染地块为试验点,构建适用于土壤中铊污染的治理新技术。该技术既推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问题根本性解决,又推动漳州市平和县花卉产业生成,建设“花红土净溪清”“新花山溪”,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工程,可向全国土壤铊治理提供全新、高效的漳州方案、漳州智慧。
近年来,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2023年,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位学者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学科影响力实现新跨越。实验室持续强化基础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以上项目10项,实现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618万元,同比增长74%。大力推进校地企合作,学院教师团队承担的“平和县花山溪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控与综合施策修复工程土壤重金属稳定化修复项目(实施)”横向项目,项目金额6810.5万元,实现学院单个横向项目的重大突破,学院首次实现单项科研成果转化经费410万元。 2023年,实验室发表论文84篇,SCI收录64篇,其中SCI一区11篇,SCI二区26篇,同比增长27 %,特别是首次在Nature子刊上发表通讯单位署名文章,是重点实验室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